《黄帝内经》有曰: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忧伤肺、思伤脾、恐伤肾”。如此,当有不良情绪时,应适当进行自我调节,及早消除,以免带来不良的后果。
中国自古颇重养生,许多医学典籍也有记载关于修身养性之道。
名医《叙病论》曰:“世人不终耆寿,咸多夭殁者,皆由不自爱惜,忿争尽意,邀名射利,聚毒攻神,内伤骨体,外乏筋肉,血气将无,经脉便壅,内里空疏,惟招众疾,正气日衰,邪气日盛矣。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,颓华岳而断涓流,语其易也,甚于兹矣。”
说是世人多数不到高寿就早死,是因不知爱惜身体,忿恨相争,争名夺利,这等于聚集毒物攻击自己的精神。对内损伤了骨髓,精力消耗殆尽,经脉便被堵塞,体内空虚不实,招来各种疾病。正气一天天衰竭,邪气一天天兴盛,这时疾病摧残起人的生命来,就像用沧海之水去灭小火把,推倒西岳华山去堵塞细流,要说容易,实际上还胜过这种情形。知道如此,当我们能提起警惕,防患于未然,在未病时便注意调整,便可免去因不良情绪带来的病苦之痛。
凡事慎于始,能在孩童时期就学习克治习气,培养沉稳、开阔心境,日日长养德行,成年后自然不易动怒、轻躁。
吕近溪《小儿语》中,便有“一切言动,都要安详。十差九错,只为慌张”“先学耐烦,快休使气。性躁心粗,一生不济”等的教诲。
《弟子规》同样也教导我们“恩欲报,怨欲忘。报怨短,报恩长”。这便是在自小的修身、学习中,自然达到养生的效果,身心一同健康发展。
于此,我们平时能在桌上案头,摆上几本经典,每日翻读几句,借这些警句提醒自己放宽心量,克制情绪。时时怀着戒慎虔诚的态度,谦卑待人,也更能把握好情绪,自我控制。当心渐渐趋于安定平和时,身体也会更加舒缓,放松精神,身心柔和、安康。